首页 >> 智库建设 >>  专家观点
张强:抗疫治理大考的中国答卷解析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强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应考,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关注、全民瞩目的大事。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对未来如何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提出“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改革方向。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场问计问策的座谈会,也是一场“织网”“筑墙”的部署会,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出了科学谋划,“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治理思路中,党中央强调的不仅是治理目标的实现,而且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明确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支撑作用。与此同时,也在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路径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布局。为此,我们需要全面学习、深入认知抗疫大考应答中的治理思路,结合发展目标、规划做好贯彻落实。

  治理主体层面,要充分重视协同共治和重心下移。对于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治理的主体无疑要涉及到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各界公众,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建成一个具有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治理特征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基层是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为此,要贯彻落实“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基层及社区治理战略,在“十四五”规划中编制专项规划,尽快改变我国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倒挂局面,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推进基层织网工作,筑牢人民健康防线。

  治理工具层面,要着力加强多元化工具的科学性、综合性使用。公共卫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要求对多元治理工具的统筹运用,迫切需要政策性工具、市场化工具和社会化手段同时发挥作用。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递送需要全面的政府政策明晰责权、明确程序、确保权益,包括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与此同时,公共卫生服务的生产、递送都离不开市场的参与,需要应用服务外包、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市场化工具。还有,公共卫生防护网的有效性还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作用,需要调用社会化手段来动员各方面的参与,形成有序、有效、有力的协作格局。

  此外,治理工具可分为强制性工具、志愿工具和混合工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基本国策,当然需要强制性的治理工具,这也是以人民为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需要修订法律法规,采取强制化的方式强化公共卫生体系作用的发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志愿工具,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伟大创举。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完善需要充分使用志愿性工具来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当然在一些情景下,还需要混合性工具的践行,例如“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攻克技术这一难关,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也要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队伍的优势。

  治理路径层面,要尽快强化法治建设、行政改革和能力建设等路径的多元并举。关于法治建设路径,我们应尽快健全法律体系,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

  关于行政改革路径,我们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深化改革力度。优化职能设置、明晰各方职责是体制改革的要义。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和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促进人员、信息、资源和监督监管的相互制约。

  关于能力建设路径,我们亟待加强能力建设,强化专业基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想切实发挥作用需要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一方面贯彻人才培养战略,全方位打造专业化应急队伍。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提升医疗队伍的救治能力,尤其是可以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吸引优秀人才以加强医疗研究基地建设,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机构,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也要特别关注相关治理策略的实施落实。一要注重全过程。公共卫生体系要覆盖预防、响应以及恢复等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一定要在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提升预防研判能力的同时,做好统筹应急响应机制,构建疫情救治网络,还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深化防范认知,从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上解决好人民健康问题。

  二要注重创新。新常态下的中国面对内生性、泛在性和系统性的风险,建设公共卫生的韧性防控体系至关重要,创新则是韧性建设的有效渠道。只有强化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才能应对日益复杂化和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和突发事件。

  三要注重衔接。毋庸置疑,本次战疫也充分体现出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风险的特征与影响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关联,为此,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与灾害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之间亟待建立有机衔接和无缝联动机制。四要注重国际合作。抗击疫情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人种,我们要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深化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同各国共促全球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48号中彩大厦907
网址:www.shzl.org.cn     邮箱:zgshzlyjh@shzl.org.cn   电话:010-65123357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hzl.org.cn.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   京ICP备20003282号-1